青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青海师范大学 2013-10-24 浏览量: 1181

青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2018年青海师范大学考研调剂信息

  各位考生:

  青海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调剂工作将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系统开通后进行,最终调剂专业以我校在研招网公布的调剂专业为准。欢迎各位考生在招生信息网调剂系统开通后第一时间填报调剂我校的志愿。

  近期有社会教育机构自称与我校签订了代理调剂协议,这种做法严重违背国家及学校的相关规定,请各位考生不要相信此类信息。我校没有也绝不会违反国家规定委托第三方机构代理研究生调剂工作。

  一、调剂基本要求:

  1、初试成绩达到教育部公布的所报考专业所属学科门类和拟调剂专业所属学科门类的B类地区复试分数线;

  2、报考专业与我校招生专业相同或相近(统考科目必须相同,业务课至少有一门相同);

  3、本科毕业专业或原学专业与报考研究生的专业相同或相近(属于同一个一级学科)的考生优先调剂复试;

  4、我校原则上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调剂。

  5、我校只接收外语语种为英语的调剂生。

  二、调剂程序和材料:

  1、考生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网址:http://yz.chsi.com.cn/)调剂系统开通后,使用报名时生成的考生用户名和密码登陆该网填写调剂到我校的志愿,我校从网上下载信息,同时给予是否同意调剂的回复;未在网上填写调剂志愿的考生,不安排复试。我校一概不接受电话、电邮、纸质等方式的调剂意向。

  2、考生从网上收到我校回复并确认后,准备下列材料,在复试时予以交验(注意:请勿邮寄)。

  (1)初试成绩单,若没有成绩单,则提供成绩打印件并注明查询网址和准考证号、密码。

  (2)最后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生需开具教务部门证明);

  (3)本人业绩证明材料(科研成果、发表论文、获奖等)。

  (4)大学英语四、六级合格证书复印件或成绩通知单复印件。

  3、考生填写和提供的信息务必准确真实,若提供错假信息,一经查实,立即取消录取资格,所造成的后果由考生自负。

  4、具体缺额信息以复试分数线公布时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学费及奖助体系

  (一)按照国家规定,我校研究生学费标准:硕士研究生每生8000元/年。

  (二)我校硕士研究生奖助类别包含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学业助学金、“三助一辅”岗位津贴、硕士研究生专项奖励等相关奖助。

  1、国家奖学金:符合条件者可申请国家奖学金,按照国家下达指标,获得者奖励20000元。

  2、学业奖学金:符合条件者可申请学业奖学金,共设三个等级,一等学业奖学金标准每生6000元/年,二等学业奖学金标准每生4000元/年,三等学业奖学金标准每生2000元/年,学业奖学金总覆盖率为90%左右。

  3、国家助学金: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均可享受国家助学金,硕士研究生每生6000元/年。

  4、学校学业助学金:是国家助学金的补充。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均可享受学校学业助学金,硕士研究生每生1600元/年。

  5、“三助”岗位津贴:设立助研、助教、助管岗位,津贴每生4000元/年。

  6、硕士研究生专项奖励:学校设立的硕士研究生专项奖励有:“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硕士研究生优秀科研成果奖”,“优秀硕士研究生干部奖”,“优秀硕士研究生奖”等。

  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2018年2月6日

微信群二维码

收藏

备考知识库

推荐阅读

青海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简介

青海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简介民俗学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民俗学专业,是青海省唯一的民俗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批准于2003年,2004年起招生。国内权威期刊《民间文化论坛》于2006年第6期曾专文评介本学科建设成就,给予高度评价。2007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民俗学教学团队12人,其中教授5人,博士6人,在读博士1人,其余均为硕士。数位教授被聘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专家,从学术资源方面发挥资政作用。近年来出版了《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青海花儿大典》等多部专著,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985项目、国家古籍整理项目、教育部人文科学项目等14项。同时,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多位著名民俗学家担任兼职教授,承担硕士研究生部分课程教学工作,还与日本、美国等民俗学者建立了良好的交流机制。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理论水平、从事民俗学教学与研究的专业人才。学位获得者从事民俗学及相关业务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从事文化宣传、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党政管理等部门的专门工作。文艺学文艺学作为青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主干学科,学术传承悠久,学术积淀丰厚。几代学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辛勤耕耘,使该学科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国美学”、“文心雕龙研究”、“红学”及“民间文艺学”等研究领域均取得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和较为丰厚的学术成果。学术带头人赖振寅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颇有研究,尤其在“红学”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其在《红楼梦学刊》发表的10篇“红学”系列论文,有很高的学术水准,其中对于“钗黛合一”、“秦可卿之死”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属当代“红学”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提出的很多观点得到诸多“红学”大家的认同,曾先后获得多项省级科研奖励,现主持一项、参与三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出版专著及主编教材10部。左克厚教授系中华美学协会会员,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科研成绩显著,曾在《北京大学学报》、《中国文化月刊》、《文史知识》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刘晓林教授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多变来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思潮与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现代教育体制的相互联结、渗透研究,在现代左翼知识分子文化性格、现代知识分子与大学教育的关系等课题研究中成果突出,近年来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篇,2003年获青海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三等奖,2005年获得中组部“西部之光”项目资助赴北京师范大学访学。赵志义教授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获得文艺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当代文化、文学思潮研究及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在《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发表文章1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升级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雒海宁教授致力于文学理论及中国古代文论的教学研究,尤其擅长于应用现当代文艺学方法阐释解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甘肃社会科学》等国内公开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学术骨干甘生统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的教学与研究,业绩突出,先后在《文汇报》、《北方论丛》、《文艺评论》及《名作欣赏》等各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0篇,参与著作5部,参撰总字数逾40余万字,其中《温文尔雅——温家宝总理引用诗文赏析》一书广受社会各界好评,发行量逾百万册。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文艺学教研室现有教师7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2名。本学科现已形成较为合理的教师梯队和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国古典文献学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是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从2007年开始招生。现有三个稳定的方向:西北文献研究、藏族古典文献研究和隋唐五代文学与文献研究。经过多年努力,在文献整理和研究方面有着较为丰硕的成果,以地方文献研究和少数民族文献研究特色奠定了本学科的学术地位。本学科有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学术骨干团队,研究成果丰富,学术功底深厚,学风端正朴实。近年来在国内各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五项,教育部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一项,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项目一项,并多次获得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全面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水平,从事文献学教学与研究的专业人才。学位获得者可从事文献学及相关业务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从事文献研究、地域文化研究、编辑出版、党政管理、各级学校等种类和部门工作。中国古代文学青海师大人文学院古代文学学科拥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职称、高学历、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6人,2人入选青海省高校“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近年来取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完成及在研省级项目十余项。在《文心雕龙》研究、《红楼梦》研究等领域具有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3部,编写教材多部,并多次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励。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1年恢复硕士招生,迄今已发展出先秦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明清文学、近代文学、古代文论和中西古代文论比较、中国诗歌研究8个研究方向,已形成了较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毕业学生的科研成果较突出,考取博士生的人数较多。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涉及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30余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主要研究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学运动、文学现象、文学思潮及作家作品。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具有较为深厚学术积累,上个世纪的80年代,以老一代学者范泉教授为核心,以《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辞典》的编纂、出版为标志,确立了该研究方向在青海省内的优势地位,涌现了诸如范亦豪的老舍研究、张建生的鲁迅研究、陈丙寅的现代诗歌研究等一批在全国范围产生影响的学术成果。近年来,中青年学者紧密追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在“现代左翼文化与现代文学”、“西部地域文学”、“大众文化与现当代文学思潮”等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近期与盐城师范学院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进行合作,横向联系,优势互补,现联合开设“中国近现代文学”、“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近现代文学思潮”、“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学史”、“中国现当代地域文学”等五个研究方向。中国史本学科1994年获得中国古代史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专门史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2014年获得中国史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史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学科队伍整齐,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人,省级专家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青海省高校“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2人。学科队伍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具有硕士学位,7人拥有博士学位者,4人博士在读。本学科队伍具有较强的科研和教学实力,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在国内各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十余项,并获多项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先秦史、唐宋史、明清史、西北区域史、中国民族史、中国法制史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在学术界颇具影响的学术成果。本硕士点配备有专业资料室,订有专业学术期刊十余种,具备较好的设施和条件。多年来,中国史学科已培养了百余名硕士生,大都在省内外各级学校及科研院所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本专业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等学科知识为专业背景,着重探索先进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理念,研究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积极参与现行的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方向涉及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及其应用、语文学科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和实践操作,涉及语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也涉及语文的未来,注重语文过程的最优化、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设置与整合、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语文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等问题。本专业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力求探究更新、更高水平的研究方向和成果。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是青海省较早倡导和发展语文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方向的教学单位,语文教学论课程是一门传统专业课程。自2005年组建教材教法教研室以来,各项工作的开展更是步入正规、扎实有效,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中日益完善,逐步强大。在组建教材教法教研室时,重新整合和调整教学资源,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师资队伍目前从年龄、职称、学历各方面来看,结构优化,构成合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前景也较为广阔,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等师范教育狠抓质量的形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值得开发和研究的领域非常广阔。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科教学·语文方向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对语文教育事业具有献身精神,具有扎实的语文功底、较为全面的学术素养以及较强的研究能力的中学语文骨干教师或科研人员。学科教学·语文方向研究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既掌握语文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又懂得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语文学科教学、教育管理的理论及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作为应用型专业学位,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有较长时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本专业主要课程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语文教学发展前沿专题、语文教育文化等。学科教学·历史历史学科1994年成为我校首批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之一,是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积淀最雄厚,学术影响最大,教学与研究力量最强的学科。近20年来,本学科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民族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中国农史》、《中国藏学》等著名刊物上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出版了以《奴隶社会并非人类社会必经历史阶段研究》、《青海通史》、《中国僧官制度史》、《始于兵而终于礼:中国古代族刑研究》、《秩序与情感的冲突:解读清代的亲属相犯案件》等为代表的30多部学术专著。这些成果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本学科在先秦史暨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佛教社会史、法律社会史等领域等也有长期的积累,取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瞩目的突出成果。近五年,本学科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0项。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先后有3人获国务院特殊专家称号,1人获青海省优秀专家称号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目前,学科队伍28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23人,有硕士生导师9人。是一支具有良好学科与专业素养、教学、科研能力突出、年富力强的学科队伍。中国哲学本硕士点于2003年设立,2004年开始招生,已毕业研究生102人。本硕士点师资队伍整体力量较强,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2人,其中博士5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6项,省级科研课题14项,校级科研课题8项。出版学术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和人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青海省哲学社会学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受到学校多项多次表彰,2015年被学校确立为重点发展和支撑学科。现已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与公共管理、宗教哲学与宗教文化、藏传佛教哲学思想、宗教文化、藏族宗教文化、佛教哲学与藏传因明等7个较稳定的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于2005年,2007年开始招生。本硕士点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其中博士4人。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本硕士点现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等3个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本硕士点于2005年设立,2007年开始招生。本硕士点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其中博士3人。近5年来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3部,教材3部。获得省部级奖10项,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10项,校级科研项目14项。该硕士点所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省级重点学科,并以青海省青少年道德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为实体依托,现有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伦理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3个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本硕士点于2005年设立,2007年开始招生。本硕士点现有教授7名,副教授13名。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10多部,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6项,三等奖12项。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该硕士点在从事经济学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上,有自己的方法与成果,现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城市化问题、区域民营经济、区域民族经济发展四个研究方向。基础数学基础数学硕士点已有18年的历史。招生方向涵盖图论、代数组合、半群等,各具特色。图论方向主要研究图着色问题、图的谱理论及其应用。代数组合方向主要研究组合计数、极值、组合表示、图多项式理论等。半群方向主要利用双理想进行半群结构、双Cw-半群及Hall-半群等的研究。现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缘结构优化、学术气氛浓厚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博士4人(含在读);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人,省级优秀专家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1人、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近5年已毕业硕士研究生46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SCI收录文章50余篇,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本学科为现代数学的基础,需向广度伸展,同时还需向深度开掘;不单是内容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的出现上,它对数学发展的推动力是无可估量的。另外,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犹如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其未来的发展将极具生命力。计算数学计算数学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课程设置齐全。目前有教授7人,副教授3人,博士4人(含在读),青海省高校骨干教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近3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持国家级特色专业点建设项目1项,获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多项,发表SCI收录文章近20篇,科研积累丰富。目前,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合理,梯队建设科学,学缘和学历结构日渐趋于合理化,教学经验丰富,曾多次获得省、校级教学竞赛奖。计算数学是数学专业知识拓展和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的基础,是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的专业之一。由于计算数学与其他相关专业联系紧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显著地社会效益,因而,以它为依托可以发展更多的相近专业,因此该专业较之其他专业具有专业交叉余地大,择业面广的优势。应用数学应用数学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课程设置齐全。目前有教授6人,副教授5人,博士6人(含在读),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人,省级优秀专家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1人、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近3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国家级教学团队项目一项,获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多项,SCI收录文章近20篇,科研积累丰富。应用数学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及上升的平台,是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的专业之一。由于应用数学与其他相关专业联系紧密,以它为依托的相近专业可供选择的比较多,因而报考该专业较之其他专业回旋余地大,重新择业改行也容易得多,有利于将来更好的就业。运筹学与控制论运筹学与控制论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课程设置齐全。目前有教授15人,副教授14人,博士5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1人、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可支配经费近340万,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SCI收录文章近50篇,科研积累丰富。自1995年第一届硕士招生以来,已有16年的研究生培养基础,其中归属于运筹学与控制论的两个方向已招生5届研究生,毕业2届,有成熟的培养方案和丰富的研究生培养经验。运筹学致力于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最优化问题的可实现算法及性能分析,包括线性和非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不可微规划、全局优化、组合优化,以及一些实际问题的最优化建模、模型性质和算法设计与应用。研究工作强调密切联系当前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实际,重视理论的严密性,强调算法的可靠性、效率和实际中的切实可用性,重视与其它学科(如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的交叉渗透以及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新的概念、新的优化方法。在控制论方面主要研究最优控制问题,不仅是非线性不可微动态规划领域的前沿课题,也是控制论与其他学科交叉发展的前沿课题。从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本学科的研究领域已遍及经济、军事、工程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背景,发展前景较好。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数学)具有跨教育学和数学的特点,主要研究数学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它的各个实践层面,涉及中小学数学教学或高校数学教学的目标与原则、课程与教材、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与测试、教师专业发展等。该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校内指导教师教授4人,副教授1人,校外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指导专家多人,国培、省培项目专家、主讲教师多人。近年来担任国家自然科基金项目二项,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省级奖励多项;先后在《数学季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5篇,CSSCI检索1篇。统计学该硕士点在2011年获批硕士一级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11人,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人,国外高级访问学者1人。该硕士点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各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部级及以上基金3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概率统计,该方向200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已培养硕士30余名,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目前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应用数理统计,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生态环境统计,可靠性统计等,近5年来在时间序列分析,生态环境统计等领域取得了质量较高的研究成果,并在《ComputationalStatisticandDataanalysis》,《Statistics》,《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被SCI收录10篇,被EI收录18篇。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青海省最早建设的计算机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主体和支撑专业之一。2003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成为省内第一个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2011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2013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5人,其中青海省“昆仑学者”特聘教授3人,教授12人,副教授9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共承担科研项目52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其他省部级以上项目37项。已完成项目25项,在研项目27项,主持项目经费合计1200多万,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740万;发表论文200多篇,80多篇论文发表在核心刊物上,其中SCI/EI收录20篇;出版著作38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项。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主体和支撑专业之一。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9人,其中昆仑学者(特聘教授)2人、教授12人、副教授5人;博士学位12人,硕士学位7人;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优秀专家1人、青海省工程与技术学术带头人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1人。先后承担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973前期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主持项目经费800余万元,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50余篇论文发表在核心刊物,SCI/EI收录20余篇;出版著作5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软件工程青海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于2011年获得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授予点,现已毕业一届学生,隶属本学位点的重点实验室有青海省藏文信息处理与机器翻译省级重点实验室,青海省计算中心重点实验室,青海省计算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青海省物联网重点实验室。隶属本学位点的学术团队有复杂网络与智能信息运用研究创新团队;信息安全创新团队。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中“昆仑学者”讲座教授1人,教授14人,副教授11人,讲师9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者6人,拥有硕士学位17人,有海外学习培训经历教师的比例为5%。共承担科研项目3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其他省部级以上项目36项。已完成项目23项,在研项目16项,主持项目经费合计900多万元,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560万元;发表论文150多篇,60多篇论文发表在核心刊物上,其中SCI/EI收录38篇;出版著作6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工程硕士(软件工程)青海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于2013年获得工程硕士(软件工程)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青海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拥有一支以中青年人才为主、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学缘结构多样、素质优良、具备专业特长的“双师型”教育教学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8人,讲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优秀专家1人,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青海省工程与技术学科带头人3人。兼职教授6人,其中,青海省“昆仑学者”特聘教授3人,客座教授3人;企业兼职导师10人,其中TOGAF9认证讲师、TOGAF9鉴定级认证架构师、信息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1人,软件工程师1人,oracle数据库工程师1人,微软MVP1人,系统分析师1人,副研究员1人,系统分析员1人。青海师范大学具有良好的实验平台和研发中心,有近8000册专业图书、期刊及相关资料。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开通常用专业电子文献数据库,保证团队获取信息资料的渠道畅通。本专业一直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把“走出去”和“请进来”紧密结合,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人才需求进行对接,与20家省内外IT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够很好地满足软件工程专业开展校外实习实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青海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于2011年开始招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藏语自然语言处理和藏语计算语言学与机器翻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本专业在长期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中,紧密结合藏区信息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紧在藏字输入输出技术、藏字编码技术、自动分析技术、语料库建设、机器翻译等研究前沿,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形成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研究方向。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2人,教授6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共承担科研项目28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其他省部级以上项目14项。发表论文50多篇,30多篇论文发表在核心刊物上,其中SCI/EI收录10篇;出版著作7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项。电子与信息技术学青海师范大学物理电子与信息技术学,现有电子信息技术、EDA与计算机仿真技术、语音图像处理技术、图像处理与可视化和理论物理等5个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该学科依托教学平台有国家级物理实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重点物理实验中心,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和电力电气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学科现有教职工48人,其中青海省“昆仑学者”特聘教授1人,“昆仑学者”讲座教授1人,教授10人,副教授16人,高级实验室2人,讲师及以下1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课程导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占专业教师的20%,硕士学位32人,占专业教师71.1%。拥有青海省昆仑学者讲座教授1人,省级优秀专家1人,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省昆仑英才计划专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学科带头人3人,省135高层次人才1人,校123高层次人才2人,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校级骨干教师5人;明德奖获得者1人,校级师德标兵2人,校级优秀教师4人,省级优秀指导教师10人,校级优秀指导教师12人。学科点先后承担并参与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863项目1项,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30项。已完成项目10项,成果鉴定5项,其中国际先进1项,国内领先2项,国内先进2项;在研项目22项,主持项目经费近520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213篇,其中SCI收录58篇,EI收录26篇,核心84篇;申请国家专利20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两项专利获国家轻工博览会银奖;出版高校教材5部,著作2部。自然地理学本硕士点于2000年获批,学科现有特聘昆仑学者3人,教授5人,副教授2人,博士9人,本学科在研究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强烈隆升,环境演变及其对东亚自然环境和全球变化的影响,黄土地层与古气候变化,黄河、长江水系形成演化,青藏高原生物的分布与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和地方项目多项,获省级奖励5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目前已在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环境演化与对策、生物地理与自然保护、元素地球化学、全球变化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培养方向。人文地理学本硕士点于2000年获批,学科现有教授5人,博士4人,本研究主要以青藏高原为背景,依托区位优势,密切关注青藏高原的人文、经济和社会问题,探求区域发展中的核心与热点问题,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3方面: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西部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等。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他省部级以上项目15项,获省级奖励5项,在核心刊物和有关刊物发表论文近60篇,目前已在青藏高原旅游资源开发、交通地理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与发展规划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培养方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本专业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1人,教师中博士3人,是一支高水平、年轻化的教学与科研队伍。本研究方向从20世纪90年代率先在青藏高原开始了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应用研究和传播工作,是省内最早也是目前唯一的GIS应用研究学术团体,并且和美国、英国、香港等地的专家学者有着广泛的合作关系。先后完成了龙羊峡库区环境动态变化研究,青海沙漠的动态变化研究、柴达木盆地的绿洲变化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今后将根据青藏高原面积广大、地貌复杂的特点,应用遥感和信息技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的动态规律,为青藏高原灾害预防、生态修复等提供科学依据。植物学本硕士点于2000年获批。本硕士点现有教授6人;其中获博士学位的教师3人,获硕士学位的教师2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本硕士点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1)动植物对高山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2)中藏药和保健食(药)品的开发研究;(3)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研究。招收研究生的方向有药用植物资源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物化学、应用植物学、植物生物技术。本硕士点承担国家科技部项目5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国家农业部项目1项,国家教育部项目6项,国家检验检疫总局项目1项,青海省级项目20项。近3年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18篇,参编专著5部,获省级成果10项。生态学本硕士点于2005年获批。本硕士点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1人;其中获博士学位的教师3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本硕士点研究特色是:(1)高原植物在低温、低气压和强紫外辐射条件下的光合作用物质代谢、酶活性等生理生化特征以及适应机制;(2)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贡献与响应。(3)特殊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群落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及景观多样性研究,探讨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形成和保护机制。(4)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生产力形成机制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目前,招收研究生的方向有动物生理生态学、动物生态和保护、生态遗传学。本硕士点所依托的生地学院目前承担国家级、部级、省级项目10多项,新建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5年一年内获得来自国家、省级支助款项以及日元货款共计1800多万元。近3年发表论文87篇,其中SCI2篇,参编专著2部,获省级成果6项。动物学《动物学》是生物学重要二级学科之一,以动物演化和发展为主线,由低等到高等,包括主要动物类群的形态、进化、分类、生活习性及与人类的关系,着重于动物学领域以及相关学科的重要进展。目前为青海师范大学校级精品课程,2011年开始获准硕士研究生招生,现设有四个研究方向,即动物系统分类、动物生态学、动物生理生化、动物生理生态。青藏高原由于地理环境特殊的作用,使得所演化孕育的高原动物在种类区系、生理生态、生理生化等方面适应高山生活中具有自身特有的生物学规律。动物学专业的四个研究方向均立足于此。(1)动物系统分类方向着重于青藏高原独特地理环境孕育的动物资源的种类、区系组成以及保护生物学问题。(2)动物生态学方向主要研究方向和特色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态系统及极端地理环境下特有动物的生态适应、进化模式、保护遗传学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和行动计划制定。(3)动物生理生化方向着重于高山动物氧传递物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比较高山土著与移居动物代谢调控差异的研究以及高山特有动物的群体遗传学研究。(4)动物生理生态方向以高原特有土著动物、平原引入高原子代动物和家畜等作为研究对象,从个体水平和细胞分子水平进行神经内分泌对动物低氧适应调节机理的比较生理学研究和血液中氧传递调节生理学机制的研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随着新一代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方法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越来越成为生命科学各领域研究的基础,也越来越突显其重要作用。本专业研究方向以青藏高原特有的植物资源为基础,主要研究高原植物抗逆(生物和非生物胁迫)适应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学机理,以及高原植物特殊的生长发育调节机制;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深入发掘青藏高原特殊生境下的植物种质资源和基因资源;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珍贵中草药及藏药药效成分的次生代谢分子调控机理,为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筛选或培育抗逆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以及通过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手段转移药效相关基因等提供理论基础。学科教学·体育学科教学(体育)方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依托我校教育学和体育学资源,以体育教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为重点,学习和研究现代体育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体育技术、技能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努力培养既具有较强的体育教学和实践能力,又能参与社会体育指导、体育竞赛组织和学校体育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团队中有教授8人、副教授12人,其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1名、省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是一支具有良好专业素养、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学科队伍。体育教育训练学青海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是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开始招生,主要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需求,能够胜任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管理等领域教学、训练、科研及管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本学科教学团队研究方向稳定,研究特色鲜明,已形成“篮球理论与实践”、“高原训练理论与实践”、“体育保健与健康”、“全民健身理论与实践”、“武术理论与实践”五个培养方向。导师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青海省优秀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优秀教练员1人。团队全体成员共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6部。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教育部规划办课题、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研课题总计17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9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该硕士点是2005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的。该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1人。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150篇,其中核心刊物上发表70篇,出版专著15部、教材10部。获得青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其他省部级优秀成果奖8项。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21项。资料室可提供《甘珠尔》、《丹珠尔》、《宗喀巴三师徒全集》、《止贡噶举文集》、《噶当派文集》等珍贵的藏文典籍资料800余部。该硕士点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见长。现有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藏族古典文学研究、藏族语言文字学研究、藏族文艺学研究。跨语言文化研究跨语言文化专业批准于2012年,2014年起正式招生。该专业主要就中西方文学、语言学、文化学与翻译等领域的一些前沿性课题开展跨语言、跨文化研究,将多学科知识、方法融合,使学科学习内容与社会实践实现有效衔接。主要有跨文化与西方文学研究、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研究等研究方向。该专业教学团队共12人,其中教授5人,在读博士2人,其余均为硕士。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资源基金项目、青海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9项,出版专著或教材5部,发表论文多篇。本专业培养视野开阔、专业基础知识宽厚、富有创新与专业思维的高级专门人才,使他们不仅能够胜任高校、中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与研究工作,而且还能胜任科学、新闻、商务、旅游、教育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工作。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本硕士点于2008年开始招生。该专业教学团队共9人,其中教授5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7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资源基金项目、青海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9项。本学科具有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和英语语言文学等学科知识的性质,运用外语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外语教育领域最新发展与研究成果,研究中小学和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与原理、课程设计与教材开发和使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与语言测试等内容。本专业重视运用现代教学与研究手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为大、中小学英语教育事业的可持续、高层次发展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的英语骨干教师,为推动基础英语教学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学科教学·英语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科教学·英语方向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对英语教育事业具有献身精神,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较为全面的学术素养以及较强的研究能力的中学英语骨干教师或科研人员。学科教学·英语方向研究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宽厚的文化基础与英语专业基础,能通过阅读专业文献了解国内外英语学科教学理论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教育学和教学论的素养,在英语教学方面视野开阔、现代意识强,能胜任教学业务骨干的工作,具有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学科教学研究能力。作为应用型专业学位,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教学实践能力,有较长时间的中学英语教学实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本专业主要课程有英语教学论、二语习得、外语教学研究方法、英语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英语学科教学发展前沿专题等。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于2012年首次招生,是青海师范大学较为年轻的教育硕士专业,本专业以培养面向大学、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及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着重探索音乐课程发展史、音乐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实践以及本学科未来的发展,以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中外音乐发展史、音乐基础理论、声乐演唱教学法、器乐演奏教学法等等为专业知识为背景,进行适用于大学、中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法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的实施与过程,地方音乐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方法与评价。本专业主讲教师多人,教学经验丰富,并拥有多名校外授课专家。主讲教师近年承担国家级课题一项,省级课题五项,教学研究课题两项,精品课程建设两项,论文二十余篇。

查看详情 >
青海师范大学2019硕士研究生调剂公告

青海师范大学2019硕士研究生调剂公告根据教育部2019年硕士研究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现将我校调剂公告公布如下:一、调剂基本要求(一)初试成绩达到教育部公布的所报考专业所属学科门类和拟调剂专业所属学科门类的B类地区复试分数线,同时综合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科研能力、专业素养。(二)报考专业与我校招生专业相同或相近(统考科目必须相同,业务课至少有一门相同或相近)。(三)本科毕业专业与报考研究生的专业相同或相近(原则上属于同一个一级学科)的考生优先调剂复试。(四)我校原则上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调剂。(五)我校原则上只接收外语语种为英语的调剂生。(六)我校不接受享受少数民族政策调剂考生。(七)我校没有“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八)第一志愿报考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的考生不得调入我校其他专业,其他专业的考生也不得调入该专业。二、调剂程序和材料(一)考生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yz.chsi.com.cn/)调剂系统,使用报名时生成的考生用户名和密码登陆该网填写调剂到我校的志愿;未在网上填写调剂志愿的考生,不安排复试。我校一概不接受电话、电邮、纸质等方式的调剂意向。(二)考生收到我校回复后,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系统中进行确认,并准备下列材料在复试时予以交验。(注意:请勿邮寄)1.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初试考试准考证;2.初试成绩单,若没有成绩单,则提供成绩打印件并注明查询网址和准考证号;3.往届生提供最后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原件现场审核)并提供学籍在线认证报告;应届生需开具教务部门证明并提供学籍在线认证报告;4.本人业绩证明材料(科研成果、发表论文、获奖等);5.大学英语四、六级合格证书复印件或成绩通知单复印件。(三)考生填写和提供的信息务必准确真实,若提供错假信息,一经查实,立即取消录取资格,所造成的后果由考生自负。(四)具体调剂专业和缺额信息以国家复试分数线公布后,我校发布相关信息为准。三、学费及奖助体系(一)按照国家规定,我校自2014年起研究生全部实行收费政策。学费标准:硕士研究生每生8000元/年。(二)我校硕士研究生奖助类别包含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学业助学金、“三助一辅”岗位津贴、硕士研究生专项奖励等相关奖助。1.国家奖学金:符合条件者可申请国家奖学金,按照国家下达指标,获得者奖励20000元;2.学业奖学金:符合条件者可申请学业奖学金,共设三个等级,一等学业奖学金标准每生6000元/年,二等学业奖学金标准每生4000元/年,三等学业奖学金标准每生2000元/年,学业奖学金总覆盖率为90%左右;3.国家助学金: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均可享受国家助学金,硕士研究生每生6000元/年;4.学校学业助学金:我校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均可享受学校学业助学金,硕士研究生每生1600元/年;5.三助”岗位津贴:学校设立助研、助教、助管“三助”岗位,享受不同标准的岗位津贴;6.硕士研究生专项奖励:学校设立的硕士研究生专项奖励有:“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硕士研究生优秀科研成果奖”,“优秀硕士研究生干部奖”,“优秀硕士研究生奖”等;7.非全日制研究生暂无奖助学金。8.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获评校内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励金额为500元;获评为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励金额为2000元(其中硕士生1000元,指导教师1000元)。9.硕士研究生优秀科研成果奖硕士研究生优秀科研成果奖按年度评选,奖励标准: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每篇奖励1500元;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每篇奖励800元;出版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专著奖励2000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每项奖励2000元。10.优秀硕士研究生干部奖优秀硕士研究生干部奖按学年评选。评选比例为当年研究生干部的20%,奖励标准为500元/人。11.优秀硕士研究生奖优秀硕士研究生奖按学年评选。评选比例为当年实际在校人数的10%,奖励标准为500元/人。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019年3月19日

查看详情 >
青海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调剂缺额信息

青海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调剂缺额信息各位考生,现将我校2019年接收调剂生的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公布如下,硕士研究生调剂政策、调剂程序等详见我校2019年硕士研究生调剂公告。一、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调剂专业:(学制3年)院系代码院系名称专业代码学科、专业名称学科门类联系电话、联系人031人文学院050101文艺学文学13897212036马荟婷老师050103汉语言文字学050105中国古代文学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60200中国史历史学040102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学032生命科学学院071001植物学理学13897493600杨继军老师071300生态学071002动物学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33计算机学院077501计算机系统结构理学18629378226李召妮老师077503计算机应用技术0775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083500软件工程(学术型)工学034法学与社会学学院030101法学理论法学18309785530薛赛赛老师030104刑法学030105民商法学030107经济法学03010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30301社会学030303人类学030304民俗学035教育学院040101教育学原理教育学18209789136封小瑜老师040102课程与教学论040103教育史040105学前教育学040106高等教育学040201基础心理学04020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40203应用心理学0401Z1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036体育学院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教育学18997130864巩宏娟老师037外国语学院0501Z1跨语言文化研究文学18397100102者兴隆老师040102课程与教学论(英语)教育学038数学与统计学院070101基础数学理学18393842065李甜老师070102计算数学070104应用数学070105运筹学与控制论071400统计学040104课程与教学论(数学)教育学039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040102课程与教学论(物理)教育学18139984631李健老师0812Z1物理电子与信息技术工学070201理论物理理学070205凝聚态物理070208无线电物理040化学化工学院070301无机化学理学18697180674段培琪老师18697178613段秋桐老师070302分析化学070303有机化学070304物理化学0703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040102课程与教学论(化学)教育学041音乐学院040102课程与教学论(音乐)教育学13909782278李国顺老师043经济管理学院020201国民经济经济学0971—6360629赵艳老师020202区域经济学020205产业经济学044马克思主义学院010102中国哲学哲学15298240169高莉苹老师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法学0305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法学030505思想政治教育法学047地理科学学院070501自然地理学理学15297186269张娜娜老师070502人文地理学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040102课程与教学论(地理)教育学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调剂专业:(学制2年)学院及代码学位类别专业代码专业名称联系方式031人文学院教育硕士045103学科教学(语文)13897212036马荟婷老师045109学科教学(历史)033计算机学院工程硕士085212软件工程18629378226李召妮老师034法社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硕士035200社会工作18309785530薛赛赛老师法律硕士035101法律(非法学)035102法律(法学)035教育学院教育硕士045101教育管理18209789136封小瑜老师045118学前教育应用心理硕士045400应用心理036体育学院教育硕士045112学科教学(体育)18997130864巩宏娟老师037外国语学院教育硕士045108学科教学(英语)18397100102者兴隆老师038数学与统计学院教育硕士045104学科教学(数学)18297211169王芳老师039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育硕士045105学科教学(物理)18139984631李健老师040化学化工学院教育硕士045106学科教学(化学)18697180674段培琪老师18697178613段秋桐老师041音乐学院艺术硕士135101音乐13909782278李国顺老师042美术学院艺术硕士135107美术13997125721拉毛卓玛老师135108艺术设计044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硕士045102学科教学(思政)15298240169高莉苹老师046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硕士055200新闻与传播13241930518刘蓓老师047地理科学学院教育硕士045110学科教学(地理)15297186269张娜娜老师三、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学制3年)学院及代码学位类别专业代码专业名称联系方式031人文学院教育硕士045103学科教学(语文)13897212036马荟婷老师034法社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硕士035200社会工作18309785530薛赛赛老师法律硕士035101法律(非法学)035102法律(法学)035教育学院教育硕士045101教育管理18209789136封小瑜老师045118学前教育036体育学院体育硕士045201体育教育18997130864巩宏娟老师045202运动训练037外国语学院教育硕士045108学科教学(英语)18397100102者兴隆老师041音乐学院艺术硕士135101音乐13909782278李国顺老师042美术学院艺术硕士135107美术13997125721拉毛卓玛老师135108艺术设计044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硕士045102学科教学(思政)15298240169高莉苹老师046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硕士055200新闻与传播13241930518刘蓓老师043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硕士125200公共管理0971—6360629赵艳老师旅游管理硕士125400旅游管理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2019年3月19日

查看详情 >
青海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初试成绩复核通知

青海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初试成绩复核通知一、成绩复核申请时间1.国家统考科目成绩于考试成绩公布后3个工作日内(2月15日17:00——2月18日17:00前),逾期不再受理;2.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成绩于考试成绩公布后3个工作日内(2月15日17:00——2月18日17:00前),逾期不再受理。二、成绩复核流程(一)统考科目成绩复核流程1.考生申请方式考生如对本人成绩有异议,应在本人参加研究生考试成绩公布后第3个工作日17:00前向所报考的招生单位提出书面复核申请,逾期不再受理。(招生单位联系方式见附件1)2.成绩复核省考试管理中心汇总各招生单位上报的申请复核统考科目成绩的考生信息后,组织相关部门和相关学科评卷教师成立学科成绩复核小组进行考生成绩复核,并将复核确认后的考生成绩于成绩公布后第6个工作日17:00前反馈招生单位,由招生单位通知考生本人。(二)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成绩复核1.考生申请方式考生如对本人成绩有异议,应在本人参加研究生考试成绩公布后第3个工作日17:00前向所报考的招生单位提出书面复核申请,逾期不再受理。2.申请单位自命题科目成绩复核的考生须填写《青海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单位自命题科目初试成绩复核申请表》(见附件2)。3.申请单位统考科目成绩复核的考生须填写《青海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单位统考科目初试成绩复核申请表》(见附件3)。4.请复核成绩的考生于2月15日17:00——2月18日17:00前持《青海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单位自命题(统考)科目初试成绩复核申请表》、准考证、身份证到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申请成绩复核,(西宁市及省外申请复核学生可以将以上复核材料发送传真0971-6309024申请复核,主题写明:姓名+报考专业)。5.我校组织专门人员进行自命题考生成绩复核,并将复核结果于成绩公布后第6个工作日17:00前反馈告知考生;统考科目复查申请将由我校统一上报青海省教育考试中心进行受理。三、考试科目复核成绩仲裁(一)统考科目复核成绩仲裁1.考生对统考科目成绩复核结果仍有异议的,须由考生本人在收到成绩复核告知单之日起两个工作日内,携带成绩复核告知单、准考证、身份证到省考试管理中心申请仲裁,逾期不再受理。2.统考科目成绩复核仲裁组对考生成绩进行再次复核,并做出最终认定结论,认定结果由省考试管理中心通知考生本人。仲裁组做出最终认定结论后,不再受理其他有关异议申请。3.考生统考科目成绩复核仲裁组由省招委、省教育厅相关负责同志和省教育厅机关纪委、厅法规处、试卷评阅组组长、评卷教师和省考试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组成。(二)自命题科目复核成绩仲裁1.考生对自命题科目成绩复核结果仍有异议的,须由考生本人在收到成绩复核告知单之日起两个工作日内,携带成绩复核告知单、准考证、身份证到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申请仲裁,逾期不再受理。2.自命题科目成绩复核仲裁组对考生成绩进行再次复核,并做出最终认定结论,认定结果由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通知考生本人。仲裁组做出最终认定结论后,不再受理其他有关异议申请。3.考生自命题科目成绩复核仲裁组由校招生委员会成员、试卷评阅组组长、评卷教师等工作人员组成。四、成绩复核内容1.是否为考生本人答卷;2.是否有漏评、漏阅;3.小题得分是否漏统(登);4.各科目小题分及单科成绩。五、有关工作要求和说明1.由他人代替考生本人申请成绩复核时,必须持有本人和考生身份证、准考证才可以申请复核,并视为考生本人申请。2.对科目成绩复核结果仍有异议并申请仲裁的考生,须由考生本人申请仲裁。3.考生成绩复核并非核卷,只复核答卷是否有漏评、漏统分以及各小题得分相加是否正确,评分细则以及评分宽严程度不在成绩复核范围。缺考、违纪作弊者,不在成绩复核之列。4.网上试卷评阅工作由电脑自动向评卷教师分发试卷、自动统计登分,对每道题是否评阅、是否统计分数都有严格的质量和技术控制,并经过多重技术校验,我省施行研究生招生考试全国统一命题科目试卷网上评卷以来,未发现有漏评分、漏统分以及分数统计错误等情况。点击下载:附件1:青海省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doc附件2:青海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单位自命题科目初试成绩复核申请表.doc附件3:青海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单位统考科目初试成绩复核申请表.doc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查看详情 >
青海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和录取办法

青海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和录取办法复试工作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生源质量的基础环节。为了推动高等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提高研究生招生工作质量,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选拔机制,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2019>通知》(教学【2018】5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19】2号)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一、复试时间:我校复试工作定于2019年3月29日-3月31日,考生可随时登陆我校网站(http://www.qhnu.edu.cn)或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中国研究生信息网(http://www.cnkyedu.com)查阅有关具体安排及复试科目。二、复试工作原则1.坚持科学选拔。积极探索并遵循高层次专业人才选拔规律,采用多样化的考察方式方法,确保生源质量。2.坚持公平公正。做到政策透明、程序公正、结果公开、监督机制健全,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3.坚持全面考查,突出重点。在对考生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考察基础上,突出对专业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考核。4.坚持客观评价。业务课考核成绩应量化,综合素质考核也应有较明确的等次结果。5.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三、复试组织管理1、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研究生复试工作的领导和统筹管理,制订学校研究生复试工作办法,组织开展学校复试各项工作。2、各学院成立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小组,复试工作小组的主要职责是:(1)负责制订本学院具体复试方案;(2)按学科专业组织成立研究生复试小组;(3)负责组织本学院专业课笔试、综合素质面试、实践能力考核、对同等学力人员加试科目试题的命制工作;(4)指导专业复试小组进行具体复试工作;(5)负责审核各复试小组的复试记录和复试结果;(6)上报复试结果;(7)负责对参加复试而未录取考生的必要解释和遗留问题的处理;(8)畅通考生咨询渠道,及时解答考生咨询。3、各学院按学科(专业)成立复试小组,组长由学院负责人或学科负责人担任,成员由研究生导师、本专业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共同组成。复试小组成员不少于5人,另安排记录员1名。复试小组的主要职责是:(1)负责确定本学科(专业)考生面试和实践能力、实验技能考核的具体内容、评分标准、程序,并具体组织实施。(2)负责复试成绩的评定和总评成绩的计算以及复试材料的整理等工作。4、复试小组成员评分前可以召开复试小组会议,研究对考生的考察评价意见。四、复试名单的确定研究生招生原则上实行差额复试,复试人数按不低于招生计划的120%。个别专业或方向一志愿上线生人数较多的,按不低于130%的比例复试。参加复试的考生名单由研究生院会同各学院按教育部公布的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复试基本要求筛选推荐,学校招生领导小组审查批准。第一志愿上线考生超过招生计划的学科专业(包括方向)可将本学科专业的富余考生调剂到我校本一级学科范围内的其它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二级学科复试。第一志愿上线考生不足招生计划的学科专业(方向)进行调剂复试。调剂复试的考生必须符合下列要求:1、初试成绩达到教育部公布的所报考专业所属学科门类和拟调剂专业所属学科门类的B类地区复试分数线,同时综合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科研能力、专业素养。2、报考专业与我校招生专业相同或相近(统考科目必须相同,业务课至少有一门相同或相近)。3、本科毕业专业与报考研究生的专业相同或相近(原则上属于同一个一级学科)的考生优先调剂复试。4、我校原则上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调剂。5、我校原则上只接收外语语种为英语的调剂生。6、我校不接受享受少数民族政策调剂考生。7、我校没有“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8、第一志愿报考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的考生不得调入我校其他专业,其他专业的考生也不得调入该专业。五、复试主要方式和内容和工作要求(一)主要方式1、专业笔试按《青海师范大学201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公布的复试科目组织笔试。笔试试题由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组织命制,试卷由研究生院统一印制,考试、试卷评阅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笔试时间为2小时,满分为100分。对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至少两门不同于初试科目和复试笔试科目的本科主干课程。加试科目的命题、考试、阅卷由各学院自行组织。2、实践(实验)能力考核条件许可的学院可单独组织进行,主要测试实验和操作技能,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综合面试各专业复试小组组织综合素质面试(含外语综合水平测试)。综合素质面试要有记录,认真填写《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复试情况记录表》,并当场给出评语和分数。综合素质面试满分为100分。综合素质面试试题由各专业复试小组在面试开始前1—2小时集体命制,不得提前命制。综合素质面试试题要有详细的评分标准。每名考生综合素质面试的时间由各专业自行确定,一般不少于10分钟;同一学科(专业)各复试小组的面试方式、时间、试题难度和成绩评定标准原则上应统一。(二)主要内容为提高复试的有效性,各学院可以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及办学特色决定复试内容。一般应包含以下基本方面:1、专业素质和能力(1)大学阶段学习情况及成绩;(2)全面考核考生对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掌握程度,利用所学理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潜力;(3)专业外语听说能力(由各学院自主决定是否安排);(4)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综合素质和能力(1)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2)科研、社会实践(学生工作、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或实际工作表现等方面的情况;(3)事业心、责任感、纪律性(遵纪守法)、协作性和心理健康情况;(4)人文素养;(5)举止、表达和礼仪等。(三)工作要求各学院应选派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公道正派的人员参与复试工作。复试小组成员应该现场独立评分,评分记录和考生作答情况统一保管,任何人不得改动,并在规定时间及时上报研究生院招生办统一保管。复试全程要录音录像。六、体检由研究生院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和《关于普通高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统一组织进行。七、复试合格标准和总评成绩:1、★复试总评成绩的计算公式为:复试总评成绩=外语测试成绩+专业笔试成绩×1.5+综合面试成绩×2.5。★外语水平测试、专业笔试、综合素质面试三个单项的不加权成绩(即满分)均为100分。★复试总评成绩在300分以上(含300分)者,即为复试合格。2、复试总评成绩和初试成绩按权重相加,得出入学考试总成绩。复试成绩占入学考试总成绩的40%,初试成绩占入学考试总成绩的60%。3、同等学力考生加试课程的成绩满分为100分,合格线为60分,该成绩不计入复试总评成绩,但要计入复试记录表,作为录取的参考依据。实践能力(实验技能)考核成绩不计入复试总评成绩,只作为录取的参考依据。八、复试程序:1、向考生发出复试通知(一志愿上线考生由研究生院在研究生院网页上公布参加复试人员名单,调剂考生由研究生院在调剂信息系统上发出复试通知)2、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到我校报到,资格审查通过后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复试;3、复试前,由研究生院认真核对考生的报考信息、准考证、学历证书、证明和有效身份证件等,不符合报考条件的,不能参加复试。九、复试的监督和复议1、实行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学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对复试过程的公平、公正和复试结果全面负责。要完善对复试工作过程的监督,严肃处理违纪违规事件。2、实行监督制度和巡视制度。学校组成由纪检、监察部门参加的巡视组到复试现场巡视。3、实行信息公布制度。复试基本分数线、复试工作方案、复试结果等信息及时上网公布。4、实行复议制度。对复试结果有异议的,可在复试结束后10天内提出投诉和申诉,由学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组织调查和复议。十、录取1、复试结束后,各学院按入学考试总成绩排序确定推荐录取名单,将推荐录取名单连同复试记录表报至校研究生院,校研究生院审核并报学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审查,审查合格的拟录取名单报省招生办公室并经全国研究生录检办公会批准后,由学校研究生院在6月上旬发出录取通知书;2、复试成绩低于第七条规定的合格分数的,视为复试不合格。复试期间发现不符合报考条件者、或报名考试中有舞弊行为(弄虚作假、替考、考试作弊等)的、复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3、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不作量化计入总成绩,但考核结果不合格者不予录取;4、同等学力考生加试课程的成绩不计入复试成绩,但不合格者不予录取。5、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6、对录取名单进行网上公示,时间不少于10天。十一、本办法由校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查看详情 >
调剂公告

各位考生:我校旅游管理(非全日制)仍有调剂余额,请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系统进行调剂。

查看详情 >
青海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调剂公告

青海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调剂公告

查看详情 >

评论

推荐项目

全国MBA调剂服务中心

    排行榜

    • MBA |
    • MEM |
    • MPAcc

    考研百科

    活动推荐

    更多 >

    注册

    已有账号,请点击登录

    登录即代表您已同意 《用户注册协议与隐私政策》

    登录

    没有账号,请点击注册

    登录即代表您已同意 《用户注册协议与隐私政策》

    找回密码

    手机快捷登录

    我很不爽,因为

    网络钓鱼/广告
    人身攻击
    侵权
    谣言
    政治
    色情
    您的举报已收到!